2021年11月24日下午四点,由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一期院内“文献查阅分享”活动如期举行,课程与教学论团队、语言学团队及翻译团队各派出三名教师进行所读文献分享。“学术大事,不可不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从浩如烟海而又极其分散的文献中迅速准确的查获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与教学论团队王秋云副教授结合自身经验,谈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她认为课题来源于教学,通过科研论证、申请项目及发表论文,其结果再反馈教学,确实做到科研与教学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她说,就英语教学来讲,人常说“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三个过程不能颠倒次序。因此,青年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操练常法,突破定法,逐步得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她强调平时多读书,读好书,打通知识壁垒,贯穿文史哲,积淀人文素养,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富有灵魂,真正做到人课合一。
王雨副教授就她所读的一篇论文《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周大鸣,2021)与大家展开讨论。文综述的目的是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困境,其难点主要是发现既往研究的短板与瓶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考的路经以寻求更有意义的结果;王老师的体会是教师们写文献综述一定要做到有评有述,而不是照搬他人文献或是大量地罗列堆砌相关文章,最后她与老师们一起讨论分享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搜集途径和文献综述中的常见问题。
语言学团队刘满堂教授首先针对英语程式化语言研究分享了《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王蕾,2010)、《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研究》(张霞,2012)和Fundamentals of Formulaic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Wood, 2015) 等三本著作。程式化语言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英语存在大量约定俗成的、预制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块或词块结构,这些结构被整体储存和使用,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最经济的捷径和手段。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学习和掌握这些程式化语言可以提高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使语言表达更加地道、更加得体。然后他推荐了语言与心智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撰写的三部曲:The Language Instinct (1994), Words and Rules (1999)以及The Stuff of Thought (2007)。
肖剑副教授围绕女性主义理论议题分享了四本经典论著,包括《女性主义》(李银河,2005)、《女太监》(杰梅茵·格里尔,1991)、《性政治》(凯特·米利特,2000)和《第二性》(西蒙娜·波伏瓦,2009)。同时,她还简要介绍了部分英美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
翻译团队的郭卫平副教授就近期所读中国人民大学张勇先教授主编的《英语发展史》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提到张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发展历程,穿插了对英语语言演变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科技等人物与事件。该书主要内容包括英语起源及发展演变、英语现状、英语隶属关系、各个发展时期英语的特点、外来语对英语的影响、英语的变体以及英语对汉语的语音、句式、词汇及文学影响等。另外该书特别梳理了英语三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史实丰富。因此,郭教授认为本书有助于开阔视野,加深教师对英语的了解,值得研读。
张琛睿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是申丹教授于2009年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上的一篇题为“也谈“叙事”还是“叙述””的论文。文中作者关注汉语中“叙事”与“叙述”两个术语的混乱使用情况,针对同一期刊赵毅衡发表的同一话题文章(建议摒弃叙事仅用叙述)展开探讨,分别从语言的从众原则、学历层次、使用方便性三方面加以论证,抽丝剥茧,通过理论分析、例证、反证、西方学者著作中两个术语的使用语境等具体分析,并最终给出建议,论证详实且充分。张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作为走进“叙事”和“叙事学”的邀请名片,也有助于帮助大家区分“叙事”和“叙述”等相关术语。
吕萌老师分享的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李向东的《如何高效阅读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讲座内容,讲座中李向东教授首先强调了文献阅读的意义以及文献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文献,李向东教授分享了自己独创的文献整理法,最后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最后,分享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怠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文献查阅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希望老师们通过这次分享活动能够认真阅读文献并进行有效整理,为日后的教学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 王泽华 王雨 责任审核:张慧军)